妊娠後期(32周以後)發生胎先露及胎位異常者,稱為“胎位不正”或“胎位異常”,其中以臀位及橫位多見。胎位不正是造成難產的主要因素之一。導致胎位不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氣虛或氣滯,使胎氣失和所致........
氣虛的表現為素體虛弱,正氣不足,精神疲倦,氣短懶言,小腹下墜,面色恍白。舌淡苔白,脈滑緩。治療以益氣養血,安胎轉胎為原則。中藥方用八珍湯加減:熟地,白芍,當歸,川芎,黨參,白術,茯苓,甘草,黃芪,續斷,枳殼。
氣滯的表現為脅肋脹痛,時輕時重,精神抑鬱,胸悶噯氣。或多思易怒,夢多不寐。治療以理氣安胎轉胎。用《保產神效方》效尤:
當歸,川芎,厚樸,菟絲子,川貝母,枳殼,羌活,荊芥穗,黃芪,靳草,炙甘草,白芍,生薑。
無論氣虛或氣滯,都可用艾灸雙側至陰穴:孕婦平臥,鬆開腰帶,每穴各灸15分鐘。艾灸當晚,孕婦應鬆開褲帶睡,臥向胎兒背之對側。每天一次,五天為一療程。胎位轉正後停灸。
此外,孕婦採取膝胸臥位,每天15分鐘也可輔助糾正胎位不正。
-----------------九生圓銀針09-5359833
附:《中國傳統胎教經典》
胎前靜養,乃第一妙法。不較是非,則氣不傷矣。不爭得失,則神不傷矣。心不嫉妒,則血自充矣。情無淫蕩,則精自足矣。安閒定志,即是胎教。
---- 錄自《葉氏女科證治》